桃花源记文学知识:本文选自《陶渊明集》。陶渊明,又名潜,字元亮,世称靖节先生。
浔阳柴桑(今江西九江市)人,东晋著名田园诗人。不满其时现实,弃官归隐。
《桃花源记》、《回去来兮辞》都是传世名篇。一般词语:1.缘:沿着,顺着。2.夹岸:两岸。
夹,在两旁。3.数:几。
4.芳:香花。5.落英:落花。一说,初开的花。英,花。
6.缤纷:繁多样子。7.复:再。8.好像:隐隐约约,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。
9.才:仅。10.平旷:平坦开阔。11.俨然:整齐的样子。12.属:类。
13.阡陌:田间小路。14.悉、咸:全,都。15.黄发:指老人。
16.垂髫:指小孩。17.怡然:形容喜悦。18.乃:竟然。19.具:详细。
20.问讯:探询消息。21.云:说。
22.叹惋:叹息惊讶。惋,惊讶,惊讶。23.延:邀请。24.语(yù):告诉。
25.扶:沿,顺着。26.向:从前,旧的。27.及:到。28.诣:到。
29.遣:派。30.欣然:兴奋的样子。31.规:计划。32.果:实现。
一词多义:1.中:①年间。(晋太元中)②中间。(中无杂树)2.志:①标志。
(寻向所志)②做标志。(到处志之)3.为:①(wéi)作为(武陵人打鱼为业)②(wèi)对,向。(不足为外人道也)4.寻:①寻找。(寻向所志)②随即,不久。
(寻病终)5.闻:①听说。(村中闻有此人)②听到的事情。(具言所闻)6.舍:①(shě)舍弃,放下。(便舍船)②(shè)房舍。
(屋舍俨然)7.作:①劳作。(其中往来种作)②做。(设酒杀鸡作食)古今异义:1.鲜美 古:鲜艳漂亮。
今:食物味道好。2.开朗 古:地方开阔,光线富足。今:乐观,痛快酣畅,不阴郁低落。
3.交通 古:交织相通。今:种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。4.妻子 古:妻子后代。今:男子的配偶。
5.绝境 古:与世阻遏的地方。今:没有出路的田地。6.无论 古:不要说,(更)不必说。今:连词,表现条件差别而效果相同。
7.如此 古:像这样。今:这样。8.不足 古:不值得。
今:不富足;不满。词类活用:1.异:感应惊奇。
2.穷:尽,有走完或穷究泉源之意。3.尽:完,文中有消失之意。通假字:要:通“邀”,邀请。
成语:1.豁然开朗: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。也比喻对某个原理恒久思索不解尔后突然明确。豁然,开阔敞亮的样子。2.无人问津:比喻无人探问价钱或情况。
津,渡口。3.怡然自乐:形容兴奋而满足的样子。
4.世外桃源:借指一种梦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优美世界。明白探究:(一)用原文语句回覆:1.形貌桃花林漂亮景致的语句是: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。2.形貌桃花源社会情况安宁平和的语句是: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。3.形貌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:便邀还家,设酒杀鸡作食;村中闻有此人,咸来问讯;余人各复延至其家,皆出酒食。
4.体现桃花源中自然情况优美的句子: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,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。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。
5.体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:往来种作;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。6.讲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:豁然开朗。7.讲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:先世避秦时乱。
8.讲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:诣太守,说如此。(二)用自己的话归纳综合回覆:1.第一段形貌桃花林又什么作用?渲染了神秘漂亮的气氛,表示将会泛起奇境,为写桃花源的优美做铺垫。2.“忽逢桃花林”中的“忽”字体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?事出偶然,意料之外。
3. “欲穷其林”中的“穷”字体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?由于“甚异之”,想探个究竟。4. “豁然开朗”照应前文什么内容?初极狭,才通人。5. 为什么村人“见渔人,乃大惊”?村人对生疏人泛起感应惊异,讲明桃花源与世阻遏良久。
6.“先世避秦时乱,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”讲明先世生活年月的社会情况是怎样的?社会动荡,战争频繁,民不聊生。7. 桃花源的自然情况、社会情况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、精神状态怎样?自然情况:漂亮富裕;②社会情况:安宁平和;③生活状况:安身立命;④精神状态:自由快乐。
8.“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”,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?桃花源外朝代更替,社会动乱,人民生活痛苦。9.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?作者为什么纷歧一写出渔人的话?为时代变迁,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,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。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优美,而不是世外战乱;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,没有须要一一写出。
10.桃花源中人“不复出焉”的原因是什么?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,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。11.为什么村人说“不足为外人道也”?对渔人存有戒心,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宁静安宁的生活。12.作者为什么要写“寻向所志,不复得路”?讲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,并不存在。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。
13.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“未果”?讲明桃花源可望而不行即,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;也讲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;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。14.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?(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?)情况优美,人民安宁幸福,民俗淳朴;没有阶级,没有聚敛,没有压迫,没有战乱,人人自食其力,安身立命,宁静安宁的理想社会。
15.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优美世界?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,反映宽大人民的愿望;对优美生活憧憬,对黑暗社会批判。16.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。
(渔人)发现桃源、会见桃源、脱离桃源。17.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?它与其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,是作者不满其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,是对其时黑暗社会的批判,客观上反映了宽大人民的愿望,具有一定的努力意义;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,有一定的复古倾向,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理想,是不行能实现的。
18.由“初极狭,才通人。复行数十步,豁然开朗”你能从中遐想到哪些人生原理或启示?围绕“在人生的门路上,要有所作为,必须履历一些艰难磨难”回覆即可。19.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遁迹于桃花源,不复出焉的行为的?桃花源人在其时是很幸运的,能躲逃难患,生活安宁;但从努力意义上来讲,躲避不是永远的,应该起来抗争。
(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)小石潭记文学知识:《小石潭记》的作者是柳宗元,字子厚,唐代(朝代)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课文选自《柳河东集 》,体裁是游记。字音字形:坻(chí) 坻(dǐ) 屿(yǔ) 嵁(kān)佁(yí)然 翕(xī)忽 如鸣珮(pèi)环篁(huáng)竹 清冽(liè) 蒙络摇缀(zhuì)参(cēn)差(cī) 披拂(fú) 犬牙差(cī)互悄(qiǎo)怆(chuàng)幽邃(suì)重点字词:1水尤清冽 尤:格外2.伐竹取道,下见小潭 道:门路3.潭中鱼可百许头 见:泛起 可:约莫4.佁然不动 佁然:呆呆的样子5.以其境过清,不行久居 清:凄清 居:停留6.隶而从者 隶:跟随、追随、随着7.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:向西8.下见小潭 下:在下面9.日光下澈 下:往下10.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:在空中11.斗折蛇行,明灭可见 斗:像北斗星一样 蛇:像蛇一样12.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:像狗的牙子13.似与游者相乐 乐:逗乐14.凄神寒骨,悄怆幽邃 凄、寒:使……感应凄凉、使……感应严寒15.记之而去 去:脱离一词多译:1.可:约莫,潭中鱼可百许头;可以,能够,不行久居。
2.从:自,由,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;追随,隶而从者,崔氏二小生,曰怒己,曰奉壹。3.清:清澈,下见小潭,水尤清冽;冷清,以其境过清。4.差:是非纷歧,参差披拂;交织,动词,其岸势犬牙差互。5.以:因为,以其境过清;表现前一行为是后一行为的的方法或手段,“一”前面的身分是后面动词的状语,可以不译,近岸卷石底以出。
6.乐:以…为乐,心乐之;逗乐,嬉戏,似与游者相乐。见:动词,通“现”,泛起,下见小潭;动词,明灭可见。翻译句子:1.青树翠蔓,蒙络摇缀,参差披拂。青葱的树木,翠绿的藤蔓,遮盖缠绕,摇动低垂,乱七八糟,随风飘动。
2.潭西南而望,斗折蛇行,明灭可见。顺着水潭向西南偏向望去,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,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,或隐或现,都看得清楚。
3.四面竹树环合,寥寂无人,凄神寒骨,悄怆幽邃。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,静悄悄的没有人迹,使人感应心境凄凉,冷气彻骨,真是太寂静幽深了。
4.其岸势犬牙差互,不行知其源。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交织,无法知道溪水的源头在那里。
主题思想:本文通过形貌小石潭情况的幽美和静穆,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之情。作者的写作顺序:发现小石潭 (闻声见形) → 潭中景物(水→石→树→鱼) → 小溪源流(溪身→岸势) → 潭中气氛(气氛→感受)语段赏析:1.课文按什么顺序写?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?按游览的顺序,抓住幽静的特点。2.作者写小石潭人迹罕至,凄清幽静,意在体现怎样的思想情感?意在体现作者孤寂悲凉的思想情感。3.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致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。
像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名篇有许多。请联系《醉翁亭记》、《岳阳楼记》和《桃花源记》等篇章中的一篇,以“小石潭凄寒幽静”为上句,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。上句:小石潭凄寒幽静 ;下句:例(1)琅琊山蔚然深秀例(2)岳阳楼壮美雄奇例(3)桃花源宁静平静4.本文多角度形貌景物,其艺术手法主要有:①点面联合。
如写石:“全石以为底”是面,“为坻、为屿、为嵁、为岩”是点。②远近交织。
如写潭:“闻水声”是远,“下见小潭”是近。③消息联合。如写鱼:“影布石上”是静,“俶尔远逝”是动。
④虚实相生。如“潭中鱼可百许头”外貌写鱼,实为写水,以实写虚,虚实相映成趣。
本文来源:亚美体育网页版-www.liweiwo.com